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环球看点!东方的毕加索 宜君的农民画
来源: 阳光网—阳光报      时间:2023-03-27 22:14:22


(资料图片)

在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有这样一片黄土地,名叫宜君。千百年来,辛勤的宜君人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劳作。滴滴汗水浸入泥土,养育了玉米小麦,诞生出了宜君农民画。

走进宜君县文化馆,一楼的展厅中随处可见的宜君农民画让人应接不暇。喂猪、割麦、碾豆、脱玉米粒、摘苹果、撒化肥、纳鞋底、回娘家、赶大集……这些画作源自宜君人的日常劳动生活之中,重现于宜君农民的笔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是农民创作的天然土壤,激发了农民通过剪纸抒发自我的热情,也为农民画创作提供了基础。

宜君农民画起源的具体年代至今已不可考,但古朴淳厚、粗犷简约的线条布局,可以觅见东汉画像石的影子;三头六臂的佛像在唐代的壁画、佛龛中已有踪影,足见其源远流长。长期的历史行进过程中,它时隐时现,犹如生命力顽强的植物,有时旺盛,有时似乎枯萎,但根系深深扎在泥土里,春风拂煦,便花开艳丽,枝繁叶茂。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宜君农民画以表现新时代生活的若干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79年至1984年,有多幅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农民画展。但真正让宜君农民画产生轰动效应并引起国内外诸多艺术大师注意的,则是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宜君农民画展》。虽已过去近40年,热点早已不热,但它形成的学术效应,至今仍在发酵。

宜君农民画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多维空间,正是这种特性让画真正“活”了起来。譬如《放马图》这幅作品,里面有着双头马和三面人,对此,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因为马正在急着吃草,头就会不停地摆动,这边啃几口,那边啃几口,好像多长了个头;放马的孩子周围都是马,得来回转动着脸去照看四面八方,所以就不能只画出一个方向。这种多维空间的创作,超然于现实却又源自于现实,与西方著名画家毕加索、马蒂斯的现代绘画十分相似。所以,当她在北京展出时,画家、学者惊叹“中国有千万个毕加索、马蒂斯”。对于名声赫赫的毕加索和马蒂斯,国内外美术界可谓无人不知。但宜君农村的土画家们不仅不知其为何人,也从未见过他们的画,一点也谈不上受影响和对其模仿。他们继承的是早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创造出来的民间传统表现手法。这比西方的毕加索要早出两千多年。正因为如此,宜君农民画才被人称作“黄土高原的山菊花”“民族画坛上的一枝奇葩”。

近年来,宜君农民画在各类美术展览、比赛中屡获佳绩。如今,农民画成了宜君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之一。走进宜君县,从县城到农村,不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能剪,个个会画,他们在民间艺术的海洋中陶冶情操,在民间剪纸绘画艺术中传播快乐。

编辑:杨娜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